(二)混凝土配合比不當
混凝土配合比是決定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響混凝土強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影響混凝土的各種性能,從而造成強度不足事故。這些因素在工程施工中,一般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隨意套用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根據(jù)工程特點、施工條件和原材料情況,由工地向?qū)嶒炇疑暾堅嚺浜蟠_定。但是,不少工地卻不顧這些特定條件,僅根據(jù)混凝土強度等級的指標,隨意套用配合比,因而造成許多強度不足事故。
(2)用水量加大
較常見的有攪拌設(shè)備上加水裝置計量不準;不扣除砂石中含水量;甚至在澆灌地點任意加水等。用水量加大后,使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坍落度增大,造成強度不足事故。
(3)水泥用量不足
除了攪拌前計量不準外,包裝水泥的重量不足也屢有發(fā)生,導致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不足,造成強度偏低。
(4)砂、石計量不準
較普遍的是計量工具陳舊或維修管理不好,精度不合格。
(5)外加劑用錯
主要有兩種;一是品種用錯,在未搞清外加劑屬早強、緩凝、減水等性能前,盲目亂摻外加劑,導致混凝土達不到預期的強度;二是摻量不準。
(6)堿一骨料反應
當混凝土總含堿量較高時,又使用含有碳酸鹽或活性氧化硅成分的粗骨料(蛋白石、玉髓、黑曜石、沸石、多孔燧石、流紋巖、安山巖、凝灰?guī)r等制成的骨料),可能產(chǎn)生堿一骨料反應,即堿性氧化物水解后形成的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鉀,它們與活性骨料起化學反應,生成不斷吸水、膨脹的混凝膠,造成混凝土開裂或強度下降。日本有資料介紹,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堿一骨料反應后混凝土強度僅為正常值的60%左右。
(三)混凝土施工工藝存在問題
(1)混凝土拌制不佳
向攪拌機中加料順序顛倒,攪拌時間過短,造成拌合物不均勻,影響強度。
(2)運輸條件差
在運輸中發(fā)現(xiàn)混凝土離析,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如重新攪拌等),運輸工具漏漿等均影響強度。
(3)澆筑方法不當
如澆筑時混凝土已初凝;混凝土澆筑前已離析等均可造成混凝土強度不足。
(4)模板嚴重漏漿
某工程鋼模嚴重變形,板縫5~10mm,嚴重漏漿,實測混凝土28d強度僅達設(shè)計值的一半。
(5)成型振搗不密實
混凝土入模后的空隙率達10%~20%,如果振搗不實,或模板漏漿必然影響強度。
(6)養(yǎng)護制度不良
主要是溫度、濕度不夠,早期缺水干燥,或早期受凍,造成混凝土強度偏低。
(四)試塊管理不善
(1)交工試塊未經(jīng)標準養(yǎng)護
至今還有一些工地和不少施工人員不知道交工用混凝土試塊應在溫度為(20±2)℃和相對濕度為95%以上的標準條件下養(yǎng)護,而將試塊在施工同條件下養(yǎng)護,有些試塊的溫、濕度條件很差,并且有的試塊被撞砸,因此試塊的強度偏低。
(2)試模管理差
試模變形不及時修理或更換。
(3)不按規(guī)定制作試塊
如試模尺寸和石料粒徑不相適應,試塊中石子過少,試塊沒有用相應的機具振實等。